三亚市人民街:疍家渔民欢笑多
栏目:公司动态 发布时间:2024-08-23
 ob体育志愿者在80岁独居老人徐兰珍家里开展“一顿饭的陪伴”志愿服务,同独居老人们聊家常。  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全国广播媒体联动,重磅推出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融媒报道《人民路上为人民》。全国75家电台将自己城市“人民路(街)上为人民”的故事,打造成献礼新中国成立75周年的现象级融媒节目!  8月21日,三亚传媒影视集团天涯之声同全国75家广播媒体联动,讲述三亚人民街疍家渔民的幸福故事

  ob体育志愿者在80岁独居老人徐兰珍家里开展“一顿饭的陪伴”志愿服务,同独居老人们聊家常。

  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全国广播媒体联动,重磅推出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融媒报道《人民路上为人民》。全国75家电台将自己城市“人民路(街)上为人民”的故事,打造成献礼新中国成立75周年的现象级融媒节目!

  8月21日,三亚传媒影视集团天涯之声同全国75家广播媒体联动,讲述三亚人民街疍家渔民的幸福故事。连日来,本报记者深入红沙社区人民街街区,用笔墨记录疍家渔民的生活变化,书写他们的幸福生活。

  在北纬18度的南海之滨,有一处由人民街一巷至人民街十一巷的围合区域,这里就是三亚市吉阳区红沙社区居民委员会人民街街区,也是祖国最南端以“人民”命名的道路。这条街区一面连着祖国广袤的南海,一面连着安居乐业人民的心,这里的干部群众为了幸福生活,书写着新时代奋斗的美好画卷。

  红沙社区人民街,集中居住着许多疍家渔民。他们过去长年漂泊海上,以捕鱼为生。而今疍家人告别“海上漂”,上岸“陆地走”。

  2006年,根据市政统一规划,居住在红沙渡口附近的疍家人搬迁内陆。为了让疍家人的陆地生活住有所居、老有所养,人民街7至11巷土地安置给疍家人。

  “安排他们到别的地方,生活习惯和在附近渔排打工都不方便。”如今一幢幢小楼拔地而起,市井的烟火气,邻里的人情味……在红沙社区工作20多年的王政,走在人民街上不禁眼含热泪回忆起当年的情景。

  “当时居民盖房子,要到社区申报,工作人员按照规划量地。”王政说,那时候每天工作到后半夜,忙到顾不上吃饭,安置区的土地都能用脚步丈量出来。

  人民街7至11巷一共安置了67户疍家人,这里也成为了辖区内最整齐、最安静的巷子。“居委会修公路,装路灯,在这里生活非常好。”今年70岁的疍家人文生路一家6口居住在人民街10巷16年,他的话语中流露着幸福与满足。

  依山傍水,毗邻着榆林港湾,一片沙滩,夕阳下远远望去一片红色,这里因此得名“红沙”。迷人风光、疍家美食,吸引众多游客流连忘返。

  俗话说“安居才能乐业”,居住在人民街上的疍家人郑勇其,在南海边开了一家疍家美食店。他告诉记者,“每天晚餐,这里的客人特别多。”

  美食店一开业,王政多次上门向郑勇其讲解环保的重要性,还协调红沙社区在店铺边上设置了分类垃圾桶,教渔民如何进行垃圾分类、处理污水。

  “通过工作人员宣传和引导,我才了解污水必须要进污水管,不能直接排海。”社区工作人员一次次上门作宣传,让郑勇其明白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内涵。“环境好了,来看风景的人多了,生意自然越来越红火。政府为我们服务,我们也为游客服务,大家都是为了这个城市更好地发展。”郑勇其带领员工自觉保护这片大海的生态环境。

  人民街的尽头是广袤的大海,站在新时代的渔船上,遥望榆林港湾,海风习习拂来,海水清澈见底……美景美食引来众多游客,熙熙攘攘间处处是疍家人的忙碌和欢笑。

  人民街区80岁独居老人徐兰珍紧紧握着吴平焕双手,将“一顿饭的陪伴”志愿服务队志愿者迎进门。

  寒暄过后,四五名志愿者有的包饺子、有的打扫卫生,他们还邀请了徐阿婆的邻居86岁的余亚尾、71岁的吕保兰一起吃饺子。

  “我们发起这个项目,是为了让更多人重新了解陪伴的价值,不管工作多忙,‘找点空闲,找点时间,常回家看看’。”吴平焕在吉阳区榆亚大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工作,通过走访发现人民街区独居老人不少。她说,希望通过这个项目让邻居多关注旁边的独居长者,若有需要及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践行“与邻为善、与邻为伴”理念,促进邻里互助。

  一顿饭,既是千万普通人的日常,更是感情的纽带。现在,越来越多的爱心志愿者加入到“一顿饭的陪伴”志愿服务中。由社会组织、爱心商家、社区志愿者、社区居民组成的志愿服务队,每月至少一次定期到独居的老人家买菜做饭、打扫卫生、陪伴聊天。

  近两年来,“一顿饭的陪伴”志愿服务已开展40场活动,累计服务独居老人214人次,参与志愿者达487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