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甘肃兴华环境设施有限公司董事长兰州镇原商会常务副会长李含琦OB体育·(中国)官网平台
栏目:行业资讯 发布时间:2023-11-29
 OB体育从小商贩到垃圾分类“先行者” 记甘肃兴华环境设施有限公司董事长、兰州镇原商会常务副会长李含琦  中国甘肃在线讯高中辍学后只身来到省城,从一名普通的打工仔、水果商贩、智能门锁等产品代理到集垃圾收集、分类、转运、处理及环卫产品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环卫企业董事长,在省会兰州打拼了20多年的镇原籍企业家李含琦,亲身感受了城市底层的人世百态,尝过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也见证了兰州乃至甘肃城市垃圾处理由

  OB体育从小商贩到垃圾分类“先行者” 记甘肃兴华环境设施有限公司董事长、兰州镇原商会常务副会长李含琦

  中国甘肃在线讯高中辍学后只身来到省城,从一名普通的打工仔、水果商贩、智能门锁等产品代理到集垃圾收集、分类、转运、处理及环卫产品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环卫企业董事长,在省会兰州打拼了20多年的镇原籍企业家李含琦,亲身感受了城市底层的人世百态,尝过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也见证了兰州乃至甘肃城市垃圾处理由粗放到精细、由简单落后到科学智能的变迁之路。

  从进入环卫这个行业,李含琦就把这个行业当作终身的事业,以行业最高标准把产品和服务做到极致。在获取合理经济效益的同时,他以先见之明、先人一步的勇气和魄力,率先在小区、车站等公共场所做垃圾分类公益宣传,提升市民环保意识;以回馈社会、扶弱济困的责任和爱心,坚持做社会公益事业,用人品和产品树立了行业标杆和人生高度。

  李含琦人如其名,含而不露,瑰意琦行。标准的国字脸,精干的寸头,一米八五的高个,气宇轩昂而富有亲和力。人多时他话很少,倾听的时候居多;独处时,他总是一副沉思状,好想总有思考和琢磨不完的事情。

  李含琦现在的生意可以说顺风顺水,但曾经摆在他面前的并不是顺境和坦途,他成长、成功的道路一路崎岖,布满荆棘。

  上世纪70年代,李含琦出生在镇原县新城镇一个贫困的小山村,姊妹6个,弟兄5个,人口多劳力少,常常为吃饭而发愁。1994年,19岁的李含琦才上高二,就由于家庭贫困而辍学。带着未圆的大学梦的遗憾和失落,李含琦只身前往省城兰州闯荡。

  初到兰州,李含琦举目无亲,碰到啥活干啥活,只要能吃饱肚子。后来看到兰州石化公司招聘经济民警,他应聘成为一名民警。这种工作虽然轻松,也没有在外奔波那么辛苦,但每天重复乏味的工作让李含琦认为这是老年人干的活,与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差距太大。干了一年半,他辞去了这份相对稳定的工作。为了找工作,他到处碰壁,遭尽白眼,最后找到了一份在酒店后厨洗盘子的工作。整天对着一摞摞布满黄色油渍的盘子,不停地洗洗刷刷,闻着刺鼻的洗洁精味道,他累得直不起腰、吃不下饭。

  感觉现实与理想的差距更大后,李含琦又辞去了酒店的工作应聘到一个小卖铺,蹬三轮车走街串巷卖水果。从那以后,风里雨里,从早到晚,人们都会在异乡的街道看到一个身材瘦削的高个男孩弓腰曲背,穿行在大街小巷,用不标准的普通话腼腆地招揽生意。吃苦倒在其次,忍受同行的排挤、躲避城管的追赶才是最考验耐力和智力的。有一次,三轮车不小心被城管收了,老板连饭都没给他吃。饿腹的屈辱让李含琦深受刺激,他决定自己干。

  他向哥哥借来500快钱买了一辆三轮车,自己当老板,贩卖水果。每天凌晨三四点钟,他就从住地骑车十几公里到南关批发市场批发水果,然后沿街贩卖,每天只吃一顿饭,3块钱一碗的牛肉面对他来说都是奢侈品,从未舍得吃。为了省钱,他在偏僻处租了间简陋房子,墙壁砖缝宽得透光,冬天冷风嗖嗖地往进钻,捂上被子和出摊时御寒的旧军大衣还是冷得难以入睡。

  那是一段艰难而心酸的岁月!漫长而寒冷的冬季,他感觉每一寸肌肤甚至血液都是冰的,整整三个月他都没有洗过一把脸。而想到这间四面漏风的屋子是他理想的起点,他的心里又涌起阵阵热意。靠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他咬牙坚持了下来。

  一天晚上,收摊路过黄河大桥,他幸运地捡到了两个大饼。那天他破例要了一碗牛肉面,泡着大饼第一次吃了一顿饱饭。那碗面他是和着眼泪吃下去的。生活的艰难早已磨练了他的坚强,而理想难以实现的迷茫让他伤心。

  夜晚的城市五彩缤纷,充满了喧嚣的生活气息。李含琦站在黄河大桥上,凝望着滔滔河水和如线车流,感慨这个城市是如此美好,他一定得想办法留下来。

  敢于放弃一份已经适应了的工作,也敢于去谋一份未知的工作,李含琦有这个勇气和胆识。做体面生意、做大生意才是他的追求。随之他应聘到一个温州老板的公司做业务员,踏踏实实学做生意。“在这里我学会了做生意,也学到了好多为人处世的常识。至此我才在兰州有了一个稳定的地方。”李含琦说,“用真诚去换别人的心都能得到回报。我很感激我的老板,他是我的恩人和领路人!”

  从2001年开始,李含琦离开公司自主创业,主营程控电话、智能门锁等,每年都能赚到1万多元。2003年,他成立天琦商贸有限公司,年营业额达40多万元;2007年,成立甘肃兴华环境设施有限公司,年营业额达300多万元。

  对李含琦来说,以前吃过的苦都是他今后受益无穷的财富。经过多年的坚持和打拼,他不仅有了自己的企业,有了明确的经营方向,还在大城市落了脚、扎了根,终于实现了从底层小贩到城市上流的华丽转身。

  在经销程控电话、楼宇对讲、智能门锁等产品时,李含琦经常出入各类小区,看到居民环保意识不强、垃圾乱堆乱放的现状,忙完工作的他无数次“顺手”把住户的垃圾带到街道的垃圾箱。一次他在看一档关于环保题材的纪录片时了解到,垃圾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会让土地受到侵蚀,严重污染我们的生存环境。电视上那些生动的案例和惊人的数据让他坐立不安。从那时起他就萌生了从事环保工作的想法。

  2007年,李含琦在皋兰县九合镇建立生产车间,生产各类垃圾箱、垃圾桶。与各小区、街道衔接,实施垃圾桶、垃圾箱进小区、街区工程,引导市民垃圾入桶入箱。短短几年时间,市民的环保意识有了很大地提高。后来他又紧随国家环保政策,连续实施了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兰州蓝天保卫战等项目,业务也由垃圾桶箱生产扩展到垃圾收集车、压缩车,道路保洁车代理等方面,成为装备制造业鼎鼎有名的徐工集团在甘肃的总代理。随后他又介入垃圾无害化处理、污水处理项目,建垃圾填埋场、垃圾压缩站、污水处理厂,业务遍布甘肃、青海、宁夏等30多个省市县区。每一项工程都是李含琦环境理念的用心实践,每一项工程都是行业样板。

  随着垃圾处理技术的成熟及市民环保意识的逐渐提高,李含琦把主要精力放在垃圾分类项目上。他认为垃圾分类是人类走向更高文明的必然趋势,也是国家倡导绿色生态发展的必要措施,必须尽早着手。或许这项工作在三年、五年甚至十年内无法看出实效,但在未来,垃圾分类一定能给老百姓、给子孙后代、给地方的生态环境改善带来切实的好处。

  “普普通通的一支中性笔,有金属、塑料等好几种材质,在进行垃圾投放时,我们需要把笔的零部件先拆分、再分类投放,垃圾分类的学问太深了!”说起垃圾分类相关知识,李含琦滔滔不绝。

  早在2015年,李含琦就取得了清华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文凭,圆了曾经的大学梦。但随着垃圾分类业务的深入,他觉得知识越来越不够用了。即使再忙,他每天都会抽出一定时间阅读垃圾分类相关书籍、学习垃圾分类相关政策,不断汲取新知识。逛街时他的注意力也经常在那些垃圾桶上,看摆放是否合理,利用率高不高,有时还会根据垃圾投放情况,分析市民环保意识提升和环保知识接受程度。有时逛着逛着竟忘了正事,似乎是专门为了搞环保调查。

  走进李含琦的办公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循环播放的垃圾分类宣传片和四色垃圾桶,墙上挂的是垃圾分类图,桌上摆的是垃圾宣传册页,整个公司沉浸在一种浓厚的“垃圾”文化氛围之中。“垃圾分类涉及的知识很庞杂,我们的员工首先必须熟练掌握这些知识,为此公司经常组织员工进行垃圾分类知识的研究学习,分析垃圾分类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并探讨解决方案——这是员工的必修课。此外,我的家人在垃圾分类方面也做得很好,老人和孩子每天会主动将垃圾分门别类投放,遇到不知该分为哪一类的还会上网搜索了解。”作为垃圾分类的“带头人”,李含琦一直在用理念和实际行动影响着周围的人。从一个人、一个家庭开始,带动无数个人、无数个家庭。

  垃圾分类的过程漫长又艰巨,如何更好地推动垃圾分类实施,李含琦有着自己明确的规划。他认为最关键的是宣导,老百姓对垃圾分类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和透彻。他一直在和街道、社区、学校积极对接,让垃圾分类宣传进社区、进学校,成为一项常识、一门课程。通过开展积分兑换、专家宣讲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垃圾分类深入人心。目前他已针对部分社区设计了15份垃圾分类方案。他还打算在公司成立垃圾处理研究所,专门研究垃圾的分类和处理,为垃圾处理探索更多途径,为生态环保寻找更优更省更合理更智能的方案。

  “环保行业是传统行业转型升级更细化更智能的代表,近年来中央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建设,作为一名环保企业负责人,我们不光要有做销售和售后的硬实力,还要有改善城市和农村环境、提升老百姓环保意识的责任和使命。”从单打独斗销售环境设施产品,到如今组建致力于“城市垃圾分类”和“农村厕所革命”的团队,李含琦在环保事业上以一颗匠人之心展现着他奋斗拼搏的精神。

  十月是丰收的季节,仅仅这一个月,甘肃兴华环境有限公司就连续斩获多个环保大单。酒泉市肃州区城市环卫局项目、肃北县城市环境卫生事务中心项目、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项目等10多个项目顺利签约,签约资金达数千万元。这些项目的成功签约是对李含琦公司业务战略部署的充分肯定,也是对其团队不断学习提升业务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回报。

  作为私企翘楚,兴华环境以其优质的设备资源、良好的售后服务,赢得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支持,公司年营业额连续多年超过亿元。2018年,李含琦当选为兰州市城关区政协委员。

  “公司做得越大,所负的社会责任就越大。我们环保企业是随着国家政策机遇发展起来的,必须紧跟党中央的步伐,为国家社会提供最好的产品,为人民群众提供最好的服务,在企业规模壮大的同时,尽到相应的社会责任。”李含琦说。

  垃圾分类是一件必须长期持续不断投入资金、人力和精力的工作,阶段性做还行,要坚持下来就很考验企业。但李含琦宁可少盈利甚至亏本也把这项工作坚持了下来。近年来,他每年都投入资金六七十万元做垃圾分类公益宣传,印制垃圾分类宣传彩页,录制小视频,在街道、小区发放、播放;投入数百万元研究垃圾分类、研发智能垃圾分类设备。

  “承担不了这份社会责任就做好不这个行业,也成不了一名优秀的企业家。我出身贫苦家庭,对付出与回报有很深的体会。我今天的一切都是国家和社会给予的,我必须有所交代、有所回报!”垃圾分类要改变的是人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投入大,收效微。但不管这个周期有多长、过程有多艰难,李含琦都决心做下去。

  从贫困中走过来的李含琦,日常生活极其节俭、简单,在他和家人身上看不到一点奢侈的影子,但在团队的提升培养方面他却非常大方。从2016年开始,他每年都会组织全体员工外出考察学习,接受新理念、新思维。他和他的团队先后到过泰国、日本、台湾、西藏等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在日本,他们看到了整洁的街区,感受到了先进的环保理念,深受震动。他说,日本街道、小区垃圾箱设置少而合理,市民在垃圾分类方面自觉而熟练,国内在这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如今,这支用先进环保环保理念和专业环保知识武装起来的团队,已成为兰州市的“环卫先锋”,他们的身影遍布大街小巷,把环保知识传传递到千家万户。

  李含琦离开家乡已20多年,但家乡的一草一木始终萦绕于怀。在有了反哺能力后,他经常性给家乡和像自己家乡一样贫困的地区给予帮助。2013年,兰州镇原商会成立时,他率先入会,担任常务副会长,并无偿提供办公场地。商会的大小活动,都活跃着他的身影。看到近年来在精准扶贫政策带动下,乡亲们的生产生活有了很大变化,他感到高兴和欣慰,但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的欠缺让他着急。2017年,李含琦积极响应国家精准扶贫号召,投资100多万元,为老家新城镇南俭村修建文化广场,配备了文化娱乐设施,让乡亲们有了文化活动场地,丰富了他们的精神生活;2019年,看到家乡媒体工作人员工作十分辛苦,经过商会衔接,为镇原县融媒体中心捐赠工作服80套;2020年1月,为张家川县张家川中学捐赠图书5000册,折合人民币138600元,充实了该校图书资源,开阔了师生视野。同年2月,为助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他及时为兰州市城关区新冠肺炎联防联控指挥中心捐赠5000元,用于购置防疫物资。

  “家乡是根,养育了我。在外打拼20多年,我取得了些小成绩,这些都离不开家乡父老乡亲们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在我创业最困难的时期,一想到家乡的亲人们,我就浑身充满了力量。我将竭尽所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带动更多像我一样在外拼搏成功的人士回报家乡、建设家乡。”李含琦深情地说。

  在公司里,一旦有合适的岗位,李含琦首先想到的是家乡的亲人朋友。在他的带动下,好多乡亲们都跟随他相继走出山村,生活有了明显改善。“企业做到一定规模就不是你自己的了,是社会的,社会效益才是衡量你企业成功与否的标准。不是看你赚取了多少钱,而是看你花出去了多少钱,为社会做了多少贡献!”对于做企业,李含琦有自己深刻的理解。

  企业家的境界、胸怀、格局、眼光决定了企业能做多大,能走多远,能否被人尊重。李含琦的公司名为“兴华环境”,取振兴中华之意,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确切地知道,他的企业一定会走得更远、更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